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

齐齐哈尔天气预报龙江县15天_齐齐哈尔天气预报龙江县

tamoadmin 2024-11-09 人已围观

简介1.飞天资料2.初中生的科普知识3.关于“神七"4.神舟七号资料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于“神舟六号”着陆后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

1.飞天资料

2.初中生的科普知识

3.关于“神七"

4.神舟七号资料

齐齐哈尔天气预报龙江县15天_齐齐哈尔天气预报龙江县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于“神舟六号”着陆后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8分钟。

编辑本段飞船简介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受“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的委托宣布: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出舱来进行太空行走。当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已被攻克,整个飞船已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总装。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宇航员的生命! 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未来的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购与生产已经展开,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二F火箭担任。

细节信息

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驾驶“神七”

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说,“神六”两名航天员13日先后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实验,结果表明航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飞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员费俊龙获知结果后,第二天就在飞船上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在游戏,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间飞行结果表明,从刚升空到准备返回,费俊龙和聂海胜任何时间都能正确发出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舱门开关等动作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介绍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七”将安排航天员“像驾驶飞机一样驾驶飞船”!

“神七”航天员准备展开太空行走

戚发轫院士认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开发、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第一步去试一试,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多人多天,比方说要去组装一个空间站或者修理一个卫星,人就得出舱,出舱起码得两个人。以后要去空间站坐运输工具去,要对空间站进行对接,打开门以后把里面的人接出来。从国外来讲,他们花了很多次的试验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按照我们的,“神七”希望人能够出舱,老百姓的话叫空间行走。“当然出了舱还有离舱多远?也可以离得近一点儿,也可以离得远一点儿。”戚发轫院士说,下一步我国就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起码得有3个人。所以我们飞船要有这个能力:3个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时候可以带300公斤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可以带一百公斤的东西。如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试两人多天,那我们下次就出舱了。戚发轫院士认为,将要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这方面挺复杂的。更高级的航天服还可以装上发动机,一点火就走了,相当于一个小飞船一样,要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戚发轫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如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所以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来讲,必须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一定有一个大气压。”

编辑本段7大系统

《1》航天员系统

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

驾车在北京八达岭高速路北安河出口向西一拐,进入北清路,行驶约10分钟后,可以看到路左侧一个银色的金属标志——“中国北京航天城”。在这个名叫唐家岭的小村庄里,占地约3500亩的航天城戒备森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设在这里。

神七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前身是创立于1968年4月1日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据称,“神七”是在总结“神五”、“神六”航天员选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每名航天员在乘组中的不同分工,依据个人特点进行的科学选择,完全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航天专家介绍说,“神七”航天员是经过5级筛选才脱颖而出的,可谓“两百里挑一”。

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当中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有超过1000小时的安全飞行纪录。

飞天号航天服中国造

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飞天”舱外航天服号航天服,一套是中国自主研究的飞天号航天服。飞天号航天服接口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国的模式来做的。飞天号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后航天员出舱可能依赖我们自主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罗斯的航天服。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将是我们的航天服。

《2》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性的系统,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飞船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进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安装有多项任务的上百种有效载荷和应用设备,飞船试验阶段的应用属试验性质,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用于医药发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难病症以及工业、农业等各行业之中。载人飞船系统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两对太阳电池帆板构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其中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部,装有船上各分系统为飞船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工作所需的设备及有效载荷。

飞船应用系统成功为气象预测服务

从1992年以来,应用系统完成了近200台全新有效载荷的研制,共200多台次有效载荷设备分别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在轨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管理等系统全部无故障运行。建成了系统集成测试平台、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67个课题的科学研究,创造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在对地观测方面,应用系统为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太阳常数监测器等一批先进空间遥感器。其中,“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美国1999年发射MODIS之后进入空间的第二台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图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好,应用部门已利用这些成果开展试验性应用研究,对其评价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已跨入美国和欧共体等国际上先进行列”;“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在轨运行取得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数据,一举试验成功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是我国空间遥感技术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计的飞船精密定轨,达到我国低轨道空间飞行器全球定轨的最高精度;卷云探测仪具有探测大面积卷云和薄卷云的能力,结果超出预期,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为我国首次实现对全球环境重要参数绝对量的探测,对太阳和地—气紫外、太阳常数和地球辐射收支状态等进行了系统监测,观测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在空间生命及微重力科学领域,研制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数十项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电泳,以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的生长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空间天文方面,在国内率先对宇宙及太阳的高能暴发现象进行空间观测,取得了γ射线暴探测研究的重要成果。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间科学的成功,使我国掌握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科学实验和探测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载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间环境监测及预报研究,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船轨道空间环境参数,准确预报了对飞船发射有危害的流星暴和其他灾害性空间环境状态,保障了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3》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飞船构造:

1,轨道舱呈圆桶形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舱内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及航天员食品和饮用水装置。轨道舱的后端底部设有舱门,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返回舱。轨道舱外部两侧装有两个像鸟儿翅膀一样的太阳电池翼,轨道舱所需要的电能就是由这两个电池翼提供的。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飞船起飞、上升到入轨及返回着陆时,航天员都在返回舱内。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钟,其舱门与轨道舱相连,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安装了航天员的座椅。飞船在起飞、上升和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舱内还安装了飞行中需要航天员监视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可以随时判断、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形状也是圆柱形的,舱内安装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其使命是为飞船提供姿态高速和进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一部分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外部两侧也安装了两个太阳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舱段,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内部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航天员提供一个与地球环境一样的舒适生活环境。另外,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驾驶飞船。

《4》运载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使用长征2F火箭进入太空。专家一致认为,火箭功能及性能满足工程总体和飞行任务要求;产品技术状态受控,研制质量良好,出现的质量问题已经全部归零或有不影响飞行任务的明确结论;完成了规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项目试验,各项准备工作满足载人航天飞行产品出厂放行准则的要求。

长征2F火箭整装待发

长征2F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为0.,安全性为0.9:0.的可靠性就是说100次发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现问题;0.9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1000次问题里,可能有3次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91到0.93,没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大。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级直径为3.35米:古罗马人使用两匹马拉的车,车轮在石板路上磨出两道沟。由于车轮宽窄不一样,路上留下了不同宽窄的沟。后来他们想把轮距统一起来,就把两匹并排的马屁股当成标准,即1.435米,后来英国人修铁路也把铁轨轨距定为1.435米,并被各国沿用。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能够运输的货物最宽为3.72米,去掉车厢外壳,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标准铁路进行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入轨点速度为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说的“十里长街”,是指北京建国门至复兴门的距离,长6.7公里。每秒7.5公里的速度,相当于1秒钟内从长安街东头跑到西头。

火箭轨道近地200公里,远地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仅为地球半径的几十分之一。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飞船就像贴着地面在飞行。

《5》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基本任务是,为运载火箭、飞船、有效载荷提供满足技术要求的转载、总装、测试及运输设施;为航天员提供发射前的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实施载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及飞行上升段的指挥、调度、监控、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实施待发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有关参数和图像;提供载人航天发射区的后勤服务保障。

酒泉发射场建在戈壁沙漠的绿洲上,西依山,东临河,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至今,一提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许多人都会以是在酒泉。其实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这里距离酒泉还有21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任务的变化,发射场在神七任务中不仅要为舱外航天服提供测试环境和技术保障,还要重新制定测试和发射流程,把舱外航天服与飞船的联试、舱外航天服与火箭的联试等纳入测试流程。

《6》测控通信系统

在“神舟”飞船七大系统中,测控与通信至关重要。打个比方,航天器好比是风筝,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远洋测量船就是牵住风筝的那一根线,地面的控制系统就像放风筝的人,测控与通信总体方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 当运载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上天飞行以及返回时,需要靠测控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收处理,对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留轨工作的测控管理。这个测控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上地面测控站和海上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组成,执行飞船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员逃逸控制任务额。

我国航天器测控系统已经形成了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中枢,以十多个固定台站、活动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测控网。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的飞船测控系统使用了统一S波段系统,通过同一套发射机和天线系统、接收设备发送或接收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话音和电视信号。探月的号角吹响后,我国的航天测控网又开始建设探月测控系统,月球探测二期工程将建设35米口径天线深空测控网,提高我国深空测控的能力。未来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深空测控领域的国际合作。

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7》着陆场系统

飞船着陆场系统是指担负对飞船再入轨迹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并回收返回舱,以及对航天员出舱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和紧急后送等相关分系统的总称。

着陆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个系统。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后,从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开始,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迅速逼近返回舱,并且对返回舱进行处置,且将其安全运回基地。着陆场系统还包括:飞船上升段陆上和海上应急返回搜救分系统,在海上救生区部署了专门的打捞救生船和直升机,配备了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要让在300多千米高空飞行的飞船准确降落在旋转着的地球上的预定地点,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多种技术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统、跟踪系统和安全的着陆场系统。前苏联曾有一次飞船返回时,因控制系统发生偏差,飞船偏离预定着陆点1000多千米。结果当飞船降落到距地面一定高时,3名宇航员从飞船弹射出来后(那时是乘降落伞着地,不是乘飞船直接着地),有两个宇航员落地了,还有一个宇航员掉到了森林里。由于直升机无法在森林着陆,只得专门派伐木工人紧急赶至现场,开辟一个停机坪,让直升机降落才把人救走。当时天气很冷,航天员在森林里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所以除了对飞船的控制、跟踪技术非常重要外,飞船着陆场地的选择和建设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当然,飞船的着陆场不是像跳伞员降落地点那样,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画个圈,做个明显标志,跳伞员自己控制降落伞,落到里面就行了的。飞船着陆场的选择远不是这样简单,而且它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神七日志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第一日 9月25日

17时3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亲切看望执行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并为他们壮行。

18时许:三名航天员抵达发射场。确认技术状态后,航天员先后进入神七返回舱。

18时35分许:翟志刚开始用指挥棒尝试操作。

21时09分许:神舟七号发射进入1分钟准备,摆杆全部打开。

21时09分许:火箭点火

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升空

点火第120秒 火箭抛掉逃逸塔

点火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

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

点火第500秒,二级火箭关机

点火第583秒时,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21时22分许:航天员报告:太阳帆板展开,身体感觉良好。

21时30分许: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宣布:飞船正常入轨。

21时32分许: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22时07分:神七升空后第一次在轨和出舱活动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平静,对飞船的在轨运行是安全的。

23时19分许:在神舟七号飞船飞行第二圈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工作。

第二日 9月26日

4时04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椭圆轨道变成近圆轨道。

10时20分许:航天员开始组装测试舱外航天服。

12时0分36秒至8分46秒:远望六号船首次精确测控神七飞船。

12时47分至12时59分:神七飞船成功穿越南大西洋异常区域。

21时47分许:“飞天”和“海鹰”两套舱外航天服均组装完成

21时59分许: 航天员翟志刚与飞控中心试验天地对话。

22时25分许,航天员开始穿个人装备

23时36分许:翟志刚着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第三日 9月27日

13时57分许:返回舱舱门关闭,航天员开始进行出舱前准备工作。

15时30分许:舱外服气密性检查正常,气压阀检查正常。

15时48分许:指控中心批准轨道舱开始泄压。神七轨道舱开始进行第一次泄压。

14时许:神七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翟志刚为出舱航天员,刘伯明在轨道舱支持配合翟志刚出舱,景海鹏值守返回舱。

16时17分许:神舟七号和北京飞控中心对话,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航天员吸氧排氮结束。

16时22分许: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

16时24分许:出舱活动重要步骤均已结束。航天员吸氧排氮、泄压工作准备完毕。

16时26分许: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当舱内气压降至2千帕时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16时39分许: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16时48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

16时58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

16时59分许:翟志刚进入轨道舱,并完全关闭轨道舱舱门,完成太空行走。

15时01分许:轨道舱关闭正常。

18时32分许:中央总书记、国家、中央与神七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

19时24分:神舟七号飞船飞行到第31圈时,成功释放伴飞小卫星。这是中国首次在航天器上开展微小卫星伴随飞行试验。

20时16分许:伴飞卫星完成对神舟七号的20分钟拍照,图像十分清晰。

21时45分:神舟七号上的三位航天员与家人进行天地通话。

第四日 9月28日

11时06分许,航天员换好舱内航天服。

11时16分许,三名航天员穿舱内压力服,做返回准备。返回控制数据将注入飞船。

11时46分许,返回控制数据已注入飞船。

12时51分许,神舟七号返回舱舱门关闭,神七返回阶段开始。

15时26分许,担任搜救回收神七飞船任务的车队已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出发,正在向主着陆场进发。

15时59分许,四子王旗主着陆区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大小路口均有执勤人员把守,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16时22分许,主着陆场地面搜救分队正向飞船理论落点开进。

16时41分许,各测控站点进入神七飞船返回跟踪的10分钟准备。

16时44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发出飞船调姿指令。飞船一次调姿到位。

16时51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宣布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

17时02分许,主着陆场六架搜救直升机全部起飞

17时06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各测控点发出落点预告

17时12分许,推进舱和返回舱成功飞离

17时17分许,搜救直升机到达指定空域待命

17时20分许,神舟七号飞船飞入中国上空

17时20分许,返回舱降落伞打开

17时21分许,飞船进入黑障区,与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暂时中断。

17时22分许,飞船进入主着陆场上空

17时24分许,飞船飞出黑障区

17时25分许,搜救人员在直升机内举牌提示:搜救开始。

17时25分许,三名航天员向地面通报感觉良好

17时36分许,神舟七号完成载人航天任务,返回舱顺利着陆。

18时22分许,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

18时23分许,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成功出舱

飞天资料

运载火箭( rocket launcher)指的是将人们造的航天器推向太空的航天工具。由箭体、动力装置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它是航天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按照所用的推进剂来分,运载火箭包括固体火箭、液体火箭和固液混合型火箭三种类型。按照级数来分,运载火箭包括单级火箭和多级火箭两种类型;多级火箭又可分为串联型、并联型和串并联混合型三种。一般属于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完成任务后,运载火箭被抛弃。

初中生的科普知识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神舟七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神舟七号飞船全长9.19米,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神七载人飞船重达12吨。长征2F运载火箭和逃逸塔组合体整体高达58.3米。 轨道舱——作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舱,以及用于出舱时的气闸舱。配有泄复压控制、舱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内部有航天员生活设施。轨道舱顶部装配有一颗伴飞小卫星和5个复压气瓶。无留轨功能。 返回舱——用于航天员返回地球的舱段,与轨道舱相连。装有用以降落的降落伞和反推力火箭,实行软着陆。 推进舱——装有推进系统,以及一部分的电源、环境控制和通讯系统,装有一对太阳能电池板。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宣布:2008年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出舱来进行太空行走。 翟志刚出舱作业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988毫秒由长征2号F火箭发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刘伯明的头部手部部分出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 从神舟七号开始,中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2号F火箭担任。

[编辑本段]细节信息

载人航天火箭系统总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于“神舟六号”着陆后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可能将会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舱外航天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舱外航天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戚发轫院士认为,“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飞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如没有气闸舱,那么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因此要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来讲,必须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一定有一个大气压。” “神舟七号”攻克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神舟七号飞船,不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将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还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神舟七号在2008年9月25日升空。而26、27日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2名航天员会进入轨道舱。由于航天服非常重,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才可以穿上。出舱活动时,航天员身上将会连接着2条生命线。航天服是以俄式航天服为基础研发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设备,出舱以后航天员身边还会有摄像镜头,全程直播。是中国航天科技当中一个突破。

[编辑本段]飞行任务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中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续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编辑本段]任务过程

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988毫秒发射升空; 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助推器及逃逸塔;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第200秒整流罩分离;第500秒火箭关机; 第583秒飞船与火箭分离;随后飞船正常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 9月27日04:03 启动变轨控制程序,04:04 完成变轨。航天员出舱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翟志刚出舱活动挥动五星红旗。 16:35 经过刘伯明,景海鹏的帮助下,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开始出舱活动,翟志刚首先探出头,并向舱外默认的闭路镜头挥手,之后全身走出舱外。刘伯明也把头探出机舱外,交给翟志刚一面小型五星红旗。翟志刚接过五星红旗,向镜头挥动片刻。随后翟志刚取回舱外装载的固体润滑实验试验样品。16:58 航天员成功完成舱外活动,返回轨道舱内。17:01 轨道舱舱门关闭。 火警误报 在航天员出舱五分钟左右时神舟七号曾经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后经证实,是误报。 19:30 神舟七号释放伴飞小卫星 9月28日16:54 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17:16 飞船返回中国上空;17:25 太空船离开“黑障区”,并且打开主伞。 17:36 成功着陆;18:22 航天员自主出舱。

[编辑本段]发射条件

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 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 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 “神五”、“神六”和 “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号”的发射将提前到9月底升空。有关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 能否如期发射,主要是看当时的发射场天气等情况。小雨和气温一般都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则可能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将有可能改变其飞行方向。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在国际上,不管是白天发射还是晚上发射,两种情况都存在。

[编辑本段]航天实验

中国科学院披露载人航天实验内容 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 “对地观测任务”是以与国际同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及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的,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以及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器应用研究为中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和大气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项目,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还有空间天文项目、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以及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进行效应预测,保障航天员、载人航天器和空间设备安全。

[编辑本段]发展

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实行“三步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王忠贵向记者揭示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在未来几年内的“三步走”:“神舟七号”飞船将于2008年升空,肩负的使命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间,“神舟八号”飞船将在太空中完成交会对接;而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三步是建立空间站。 “神舟七号”飞船是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也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编辑本段]“神七”航天员

3名正选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与景海鹏神舟七号载人飞船3名正选航天员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 进行中国航天首次太空出舱活动的是曾经2次入选神舟的航天员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 翟志刚 翟志刚,男,汉族,身高172cm,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龙江镇龙西村人,大学文化、双学士学位。1966年10月10日出生,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副师职,大校军衔。 曾任空军试训中心某团飞行教员,飞过歼七、歼八等机型,安全飞行950小时,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6月,入选“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乘组。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日16点43分24秒,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开始出舱,16点45分17秒,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16点59分,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地球。 刘伯明 1966年9月出生,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依安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六”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现为中国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 景海鹏 1966年10月出生,山西运城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团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六”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现为中国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 失重对航天员生活的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里,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感到生活习惯不适应。为此,对航天员的生活须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服装,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漂浮起来;对座舱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块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会飞扬起来,钻进航天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引起生命危险,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块状,一口一块;饮水时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进入气管;洗漱溅水,须用吸水器吸干,以防止水珠聚积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员睡觉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条件下行走时,航天员须穿用带钩的鞋子,能挂住网格状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人长期在地面重力场内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在失重环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减小,头部血量增多,航天员的收缩压一般比飞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静脉压也上升,舒张压则下降。失重使流体静压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力增加,刺激这些部位的容积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浆量减少(约10%)。尿中排出的钠、钾离子增加。在失重环境中,人体骨骼受力减少,时间一久,肌肉萎缩,骨骼也会变得松脆,特别是失重会引起骨骼内钙、磷盐的丧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变得软弱无力。失重还会引起红血球减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能力减退。在失重环境中,大多数航天员还会发生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引起航天运动病和空间定向障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晕眩,影响工作能力。这种症状常在航天的头一周内发生,随后症状消失。但也有时会持续很长时间。

[编辑本段]总指挥部成员

中央委员、总装备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总装备部政委、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迟万春,总装备部副部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陈求发,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阴和俊,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王志刚。

[编辑本段]伴飞小卫星

“神七”任务中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神五”、“神六”升空入轨后,均无法拍摄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也仅限于舱内。而“神七”释放伴飞小卫星后,将能弥补这一缺憾。据专家介绍,小卫星可近距离环绕,伴飞,因小卫星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 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顾逸东在发布会上进行了回应。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神七”伴飞小卫星示意图技术。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 顾逸东首先表示,作为神七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一项新技术试验——伴随飞行的试验,到现在为止进行得还是非常成功的。我们相信在今后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伴随卫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顾逸东介绍,开展伴随卫星的试验,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应用开拓一个新途径。小卫星的伴随,比如说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可以延伸大的飞行器的功能。此外,伴飞卫星的试验又可以对大的飞行器,比如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服务,比如观测外表检查可能的损伤,来对大飞行器进行服务。 顾逸东还表示,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技术。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包括地面系统对两个飞行器的轨道控制进行指挥、组织以及轨道预报等基础性的工作,对交会对接是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顾逸东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德国合作,也释放了一个伴飞卫星,对和平号空间站进行检查和诊断,进行绕飞实验。美国的航天飞机航天员曾经用手释放过微小卫星,同时用搭载筒来释放科学实验的小卫星。日本的月球探测卫星曾释放了两个伴飞卫星。

[编辑本段]“神七”日志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第一日 9月25日 17时3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亲切看望执行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并为他们壮行。 18时许:三名航天员抵达发射场。确认技术状态后,航天员先后进入神七返回舱。 18时35分许:翟志刚开始用指挥棒尝试操作。 21时09分许:神舟七号发射进入1分钟准备,摆杆全部打开。 21时09分许:火箭点火 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升空 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助推器、逃逸塔 点火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 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 点火第500秒,二级火箭关机 点火第583秒时,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21时22分许:航天员报告:太阳帆板展开,身体感觉良好。 21时30分许: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宣布:飞船正常入轨。 21时32分许: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22时07分:神七升空后第一次在轨和出舱活动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平静,对飞船的在轨运行是安全的。 23时19分许:在神舟七号飞船飞行第二圈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工作。 第二日 9月26日 4时04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椭圆轨道变成近圆轨道。 10时20分许:航天员开始组装测试舱外航天服。 12时0分36秒至8分46秒:远望六号船首次精确测控神七飞船。 12时47分至12时59分:神七飞船成功穿越南大西洋异常区域。 21时47分许:“飞天”和“海鹰”两套舱外航天服均组装完成 21时59分许: 航天员翟志刚与飞控中心试验天地对话。 22时25分许,航天员开始穿个人装备 23时36分许:翟志刚着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第三日 9月27日 13时57分许:返回舱舱门关闭,航天员开始进行出舱前准备工作。 15时30分许:舱外服气密性检查正常,气压阀检查正常。 15时48分许:指控中心批准轨道舱开始泄压。神七轨道舱开始进行第一次泄压。 14时许:神七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翟志刚为出舱航天员,刘伯明在轨道舱支持配合翟志刚出舱,景海鹏值守返回舱。 16时17分许:神舟七号和北京飞控中心对话,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航天员吸氧排氮结束。 16时22分许: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 16时24分许:出舱活动重要步骤均已结束。航天员吸氧排氮、泄压工作准备完毕。 16时26分许: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当舱内气压降至2千帕时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16时39分许: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16时48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 16时58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 16时59分许:翟志刚进入轨道舱,并完全关闭轨道舱舱门,完成太空行走。 17时01分许:轨道舱关闭正常。 18时32分许:中央总书记、国家、中央与神七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 19时24分:神舟七号飞船飞行到第31圈时,成功释放伴飞小卫星。这是中国首次在航天器上开展微小卫星伴随飞行试验。 20时16分许:伴飞卫星完成对神舟七号的20分钟拍照,图像十分清晰。 21时45分:神舟七号上的三位航天员与家人进行天地通话。 第四日 9月28日 11时06分许,航天员换好舱内航天服。 11时16分许,三名航天员穿舱内压力服,做返回准备。返回控制数据将注入飞船。 11时46分许,返回控制数据已注入飞船。 12时51分许,神舟七号返回舱舱门关闭,神七返回阶段开始。 15时26分许,担任搜救回收神七飞船任务的车队已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出发,正在向主着陆场进发。 15时59分许,四子王旗主着陆区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大小路口均有执勤人员把守,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16时22分许,主着陆场地面搜救分队正向飞船理论落点开进。 16时41分许,各测控站点进入神七飞船返回跟踪的10分钟准备。 16时44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发出飞船调姿指令。飞船一次调姿到位。 16时51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宣布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 17时02分许,主着陆场六架搜救直升机全部起飞 17时06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各测控点发出落点预告 17时12分许,推进舱和返回舱成功飞离 17时17分许,搜救直升机到达指定空域待命 17时20分许,神舟七号飞船飞入中国上空 17时20分许,返回舱降落伞打开着陆返回舱降落伞打开 17时21分许,飞船进入黑障区,与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暂时中断。 17时22分许,飞船进入主着陆场上空 17时24分许,飞船飞出黑障区 17时25分许,搜救人员在直升机内举牌提示:搜救开始。 17时25分许,三名航天员向地面通报感觉良好 17时36分许,神舟七号完成载人航天任务,返回舱顺利着陆。 18时22分许,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 18时23分许,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成功出舱

关于“神七"

.kpzs.net/ 44K 2008-11-21

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种。

慢性中毒 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浓度一般比较低,对人体主要产生慢性毒害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城市大气的化学性污染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重要诱因。急性中毒 在工厂大量排放有害气体并且无风、多雾时,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不易散开,就会使人急性中毒。例如,1961年,日本四日市的三家石油化工企业,因为不断地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化学性污染物,再加上无风的天气,致使当地居民哮喘病生。后来,当地的这种大气污染得到了治理,哮喘病的发病率也随着降低了。

致癌作用 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中具有致癌作用的有多环芳烃类(如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等,其中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燃烧的煤炭、行驶的汽车和香烟的烟雾中都含有很多的3,4-苯并芘。大气中的化学性污染物,还可以降落到水体和土壤中以及农作物上,被农作物吸收和富集后,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还包括大气的生物性污染和大气的放射性污染。大气的生物性污染物主要有病原菌、霉菌孢子和花粉。病原菌能使人患肺结核等传染病,霉菌孢子和花粉能使一些人产生过敏反应。大气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自原子能工业的放射性废弃物和医用X射线源等,这些污染物容易使人患皮肤癌和白血病等。

全球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环,把大陆与海洋分隔开来。

欧亚地震: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中国主要地震带

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

救人的方法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

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

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施救和护理

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虚,切忌强拉硬拖。

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避震要点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户外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危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4、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地震谣言如何甄别

1、正确认识国内外当前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人类目前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2、要明确,在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对待地震谣传,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3、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

4、不要轻信谣言,盲目抢购。

大震来临时,家庭成员该如何避震,专家建议掌握三条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情况包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高楼避震三大策略

专家建议,在北京这样以楼房为主的大都市中,居民应该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适用的避震策略。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北京地区居民楼房应具有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破坏的能力。专家建议,地震发生时先不要慌,保持视野开阔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蔡文清 傅洋)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地震时的10条须知

1. 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

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 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 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

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

第三次机会 在着火之后

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绳索等。

5.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经造成过多人死伤。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6. 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

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

搭乘电梯的话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 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 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7. 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8. 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9.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10.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平时的准备工作

1. 自己家的安全对策是否万无一失?

平时的准备工作,是将受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基本。

对大衣柜、餐具柜厨、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倾倒的措施。

在餐具柜厨、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

为防止因地震的晃动造成柜厨门敞开,里面的物品掉出来,在柜厨、壁橱的门上安装合叶加以固定。

不要将电视机、花瓶等放置在较高的地方。

为防止散乱在地面上玻璃碎片伤人,平时准备好较厚实的拖鞋。

注意家具的摆放,确保安全的空间。

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炉等用火器具及危险品的管理和保管。

加固水泥预制板墙,使其坚固不易倒塌。

2. 紧急备用品准备好了吗?

(1)饮用水 (2)食品、婴儿奶粉 (3)急救医药品 (4)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 (5)现金、贵重品 (6)内衣裤、毛巾、手纸等

3. 从平时起,建立邻里互助的协作体制

发生大地震时,可以预计在广大区域造成巨大灾害。在这种情况下,消防车、救护车不可能随叫随到。所以,,有必要从平时起通过街道等组织,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建立起应付发生火灾、伤员时的互助协作体制。

从平时起,邻里之间应就一旦有事时互助协作体制进行商谈。

积极参加市民防灾组织。

积极参加防灾训练。

临震应急准备

在已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的地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工作:

1.备好临震急用物品, 地震发生之后,食品、医药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和供应都会受到影响水塔、 水管往往被震坏,造成供水中断。为能度过震后初期的生活难关,临震前社会和 家庭都应准备一定数量的食品、水和日用品,以解燃眉之急。

2.建立临震避难场所 住的问题也是一件大事。房舍被震坏,需要有安身之处;余震不断发生,要 有一个躲藏处。这就需要临时搭建防震、防火、防寒、防雨的防震棚。各种帐篷 都可以利用,农村储粮的小圆仓,也是很好的抗震房。

3.划定疏散场所,转运危险物品: 城市人口密集,人员避震和疏散比较困难,为确保震时人员安全,震前要按 街、区分布,就近划定群众避震疏散路线和场所。震前要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 资及时转运到城外存放。

4.设置伤员急救中心 在城内抗震能力强的场所,或在城外设置急救中心,备好床位、医疗器械、照 明设备和药品等。

5.暂停公共活动 得到正式临震预报通知后,各种公共场所应暂停活动,观众或顾客要有秩序 地撤离;中、小学校可临时在室外上课;车站、码头可在露天候车。

6.组织人员撤离并转移重要财产 如果得到正式临震警报或通知,要迅速而有秩序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撤离房屋。 正在治疗的重病号要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对少数思想麻痹的人,也要动员到安全 区。农村的大牲畜、拖拉机等生产资料,临震前要妥善转移到安全地带,机关、 企事业单位的车辆要开出车库,停在空旷地方,以便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作用。

7.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城市发生地震可能出现严重的次生灾害,特别是化工厂、煤气厂等易发生地震 次生灾害的单位,要加强鉴测和管理,设专人昼夜站岗和值班。

8.确保机要部门的安全 城市内各种机要部门和银行较多,地震时要加强安全保卫, 防止国有资产损 失和机密泄漏。消防队的车辆必须出库,消防人员要整装待发,以便及时扑灭火 灾,减少经济损失。

9.组织抢险队伍,合理安排生产 临震前,各级要就地组织好抢险救灾队伍(救人、医疗、灭火、 供水、 供电、通信等)。必要时,某些工厂应在防震指挥部的统一指令下暂停生产或低 负荷运行。

10.做好家庭防震准备 在已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须做好家庭防震准备,制定一个家庭防震, 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 ⑴检查和加固住房 对不利于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对于笨重的房屋装饰 物如女儿墙、高门脸等应拆掉。 ⑵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固定好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牢固的家具下面要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墙上的悬挂物要取下来成固定位,防止 掉下来伤人;清理好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阳台护墙要清理,拿掉花盆、杂 物;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⑶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准备一个包括食品、水、应急灯、简单药品、绳索、收音机等在内的家庭防 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⑷进行家庭防震演练 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以及"一分钟紧急避险"练习。

震时应急

一、地震具有很强的突发性。破坏性地震一旦发生,震区应当做好以下内容的应急工作:

1.按照当地《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宣布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发布震情通告,紧急动员 各方面力量开展自救互救,迅速抢救被压埋人员。

2.调遗抢险救灾队伍和调配抗震救灾物质,组织医疗、工程抢险、救援、物质应急运输队等, 有秩序地开赴灾区,抢救生命、财产和排除工程险情。

3.抢修被破坏的交通、通信设施,保证灾区特别是指挥系统与外部的通信畅通,恢复供水 、供电设施,抢修受损的水利、化工、核工业等要害工程。

4.及时扑灭已发火灾,防止有毒及易燃、易爆气体的泄漏,严防瘟疫发生。

5.迅速鉴定可居住宿舍,搭建临时防震棚,指定疏散点,分发救灾物质和食品,妥善安置灾民。 加强治安管理和交通管制,维持社会秩序。

6.及时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调查评估,特别是人员伤亡数字,迅速报送上级,同时要稳定 和鼓舞灾?br>

参考资料:

://210.72.125.103/BizhenZHIshi.htm

神舟七号资料

戚发轫委员透露,神七下半年在酒泉发射,主要任务与神六不同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新京报、北京晨报消息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3日表示,将于下半年发射的神舟七号目前各项准备工作一切顺利。和“神六”相比,“神七”将完成搭载3名航天员,出舱行走并进行舱外活动的使命。

搭载3名航天员

“神七的主要任务和神六不同,主要有两大特点。”戚发轫介绍,神舟七号将会满负荷工作,有3名航天员,要在3-5天的太空飞行中,正常工作和生活,在保障系统、环境空盒子、生命供应、能源供应等系统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3名航天员还将肩负特殊使命,进行出舱活动。

航天器对接任务,将由“神七”和“神九”共同来完成。

开关舱门两人合作

戚发轫说,神舟七号将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3个航天员的分工是,一个航天员在舱内值班,其他两个人参与工作。

“我们的工作规定是重大操作不能一个人办,开舱门、关舱门等动作是两个人合作完成,其中一个人出舱。”他说。

“这边的人能到那边去,去了以后还能回来,并且能将试验结果拿回。”他说,“此外还要考验人能在太空生活一段时间,目的是为建立大规模空间站做技术准备。这对航天员和设备的能力是个考验。”

戚发轫说,出舱活动将为载人航天建立更大的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打下基础。

下半年在酒泉发射

戚发轫表示,将于下半年选择合适时间和天气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七号。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太空出仓行走的各项技术准备已经彻底完成。

戚发轫说,神舟七号的发射关键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发射窗口,窗口是两个,理想的情况是发射和返回时是白天。

不会搭载女航天员

戚发轫透露,神舟七号暂时不会有女航天员承载任务。

中国航天员中心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接受访时说,他想成为中国登月第一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中国航天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全国人民为之兴奋,为之激昂。中国航天人不懈努力,不断超越的精神让“飞天”逐步变成现实,并逐步提升。如今作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之后,中国航天在世界舞台上的又一次精彩亮相,将实现航天员在舱外行走的又一新壮举,更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新突破新跨越。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神七问天”的成功,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的关键技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跨越。必将为下一步空间站的建设奠定技术基础,使得中国距离建造太空实验室更近一步。它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新期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憧憬,我国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飞天”梦想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努力,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轨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航天精神造就一次又一次的进步与欢欣鼓舞。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铭刻下中国人的印记。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升空,将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又一次生动见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伟大成就,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块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基础,也预示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7大系统

《1》航天员系统

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

驾车在北京八达岭高速路北安河出口向西一拐,进入北清路,行驶约10分钟后,可以看到路左侧一个银色的金属标志——“中国北京航天城”。在这个名叫唐家岭的小村庄里,占地约3500亩的航天城戒备森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设在这里。

神七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前身是创立于1968年4月1日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据称,“神七”是在总结“神五”、“神六”航天员选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每名航天员在乘组中的不同分工,依据个人特点进行的科学选择,完全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航天专家介绍说,“神七”航天员是经过5级筛选才脱颖而出的,可谓“两百里挑一”。

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当中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有超过1000小时的安全飞行纪录。

飞天号航天服中国造

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飞天”舱外航天服号航天服,一套是中国自主研究的飞天号航天服。飞天号航天服接口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国的模式来做的。飞天号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后航天员出舱可能依赖我们自主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罗斯的航天服。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将是我们的航天服。

《2》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性的系统,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飞船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进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安装有多项任务的上百种有效载荷和应用设备,飞船试验阶段的应用属试验性质,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用于医药发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难病症以及工业、农业等各行业之中。载人飞船系统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两对太阳电池帆板构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其中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部,装有船上各分系统为飞船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工作所需的设备及有效载荷。

飞船应用系统成功为气象预测服务

从1992年以来,应用系统完成了近200台全新有效载荷的研制,共200多台次有效载荷设备分别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在轨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管理等系统全部无故障运行。建成了系统集成测试平台、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67个课题的科学研究,创造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在对地观测方面,应用系统为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太阳常数监测器等一批先进空间遥感器。其中,“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美国1999年发射MODIS之后进入空间的第二台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图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好,应用部门已利用这些成果开展试验性应用研究,对其评价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已跨入美国和欧共体等国际上先进行列”;“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在轨运行取得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数据,一举试验成功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是我国空间遥感技术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计的飞船精密定轨,达到我国低轨道空间飞行器全球定轨的最高精度;卷云探测仪具有探测大面积卷云和薄卷云的能力,结果超出预期,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为我国首次实现对全球环境重要参数绝对量的探测,对太阳和地—气紫外、太阳常数和地球辐射收支状态等进行了系统监测,观测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在空间生命及微重力科学领域,研制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数十项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电泳,以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的生长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空间天文方面,在国内率先对宇宙及太阳的高能暴发现象进行空间观测,取得了γ射线暴探测研究的重要成果。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间科学的成功,使我国掌握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科学实验和探测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载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间环境监测及预报研究,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船轨道空间环境参数,准确预报了对飞船发射有危害的流星暴和其他灾害性空间环境状态,保障了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3》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飞船构造:

1,轨道舱呈圆桶形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舱内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及航天员食品和饮用水装置。轨道舱的后端底部设有舱门,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返回舱。轨道舱外部两侧装有两个像鸟儿翅膀一样的太阳电池翼,轨道舱所需要的电能就是由这两个电池翼提供的。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飞船起飞、上升到入轨及返回着陆时,航天员都在返回舱内。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钟,其舱门与轨道舱相连,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安装了航天员的座椅。飞船在起飞、上升和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舱内还安装了飞行中需要航天员监视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可以随时判断、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形状也是圆柱形的,舱内安装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其使命是为飞船提供姿态高速和进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一部分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外部两侧也安装了两个太阳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舱段,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内部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航天员提供一个与地球环境一样的舒适生活环境。另外,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驾驶飞船。

《4》运载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将使用长征2F火箭进入太空。目前火箭已经抵达发射基地。专家一致认为,火箭功能及性能满足工程总体和飞行任务要求;产品技术状态受控,研制质量良好,出现的质量问题已经全部归零或有不影响飞行任务的明确结论;完成了规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项目试验,各项准备工作满足载人航天飞行产品出厂放行准则的要求。

长征2F火箭整装待发

长征2F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为0.,安全性为0.9:0.的可靠性就是说100次发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现问题;0.9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1000次问题里,可能有3次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91到0.93,没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大。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级直径为3.35米:古罗马人使用两匹马拉的车,车轮在石板路上磨出两道沟。由于车轮宽窄不一样,路上留下了不同宽窄的沟。后来他们想把轮距统一起来,就把两匹并排的马屁股当成标准,即1.435米,后来英国人修铁路也把铁轨轨距定为1.435米,并被各国沿用。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能够运输的货物最宽为3.72米,去掉车厢外壳,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标准铁路进行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入轨点速度为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说的“十里长街”,是指北京建国门至复兴门的距离,长6.7公里。每秒7.5公里的速度,相当于1秒钟内从长安街东头跑到西头。

火箭轨道近地200公里,远地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仅为地球半径的几十分之一。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飞船就像贴着地面在飞行。

《5》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基本任务是,为运载火箭、飞船、有效载荷提供满足技术要求的转载、总装、测试及运输设施;为航天员提供发射前的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实施载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及飞行上升段的指挥、调度、监控、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实施待发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有关参数和图像;提供载人航天发射区的后勤服务保障。

酒泉发射场建在戈壁沙漠的绿洲上,西依山,东临河,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至今,一提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许多人都会以是在酒泉。其实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这里距离酒泉还有21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任务的变化,发射场在神七任务中不仅要为舱外航天服提供测试环境和技术保障,还要重新制定测试和发射流程,把舱外航天服与飞船的联试、舱外航天服与火箭的联试等纳入测试流程。

《6》测控通信系统

在“神舟”飞船七大系统中,测控与通信至关重要。打个比方,航天器好比是风筝,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远洋测量船就是牵住风筝的那一根线,地面的控制系统就像放风筝的人,测控与通信总体方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 当运载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上天飞行以及返回时,需要靠测控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收处理,对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留轨工作的测控管理。这个测控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上地面测控站和海上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组成,执行飞船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员逃逸控制任务额。

我国航天器测控系统已经形成了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中枢,以十多个固定台站、活动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测控网。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的飞船测控系统使用了统一S波段系统,通过同一套发射机和天线系统、接收设备发送或接收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话音和电视信号。探月的号角吹响后,我国的航天测控网又开始建设探月测控系统,月球探测二期工程将建设35米口径天线深空测控网,提高我国深空测控的能力。未来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深空测控领域的国际合作。

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7》着陆场系统

飞船着陆场系统是指担负对飞船再入轨迹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并回收返回舱,以及对航天员出舱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和紧急后送等相关分系统的总称。

着陆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个系统。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后,从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开始,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迅速逼近返回舱,并且对返回舱进行处置,且将其安全运回基地。着陆场系统还包括:飞船上升段陆上和海上应急返回搜救分系统,在海上救生区部署了专门的打捞救生船和直升机,配备了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要让在300多千米高空飞行的飞船准确降落在旋转着的地球上的预定地点,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多种技术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统、跟踪系统和安全的着陆场系统。前苏联曾有一次飞船返回时,因控制系统发生偏差,飞船偏离预定着陆点1000多千米。结果当飞船降落到距地面一定高时,3名宇航员从飞船弹射出来后(那时是乘降落伞着地,不是乘飞船直接着地),有两个宇航员落地了,还有一个宇航员掉到了森林里。由于直升机无法在森林着陆,只得专门派伐木工人紧急赶至现场,开辟一个停机坪,让直升机降落才把人救走。当时天气很冷,航天员在森林里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所以除了对飞船的控制、跟踪技术非常重要外,飞船着陆场地的选择和建设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当然,飞船的着陆场不是像跳伞员降落地点那样,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画个圈,做个明显标志,跳伞员自己控制降落伞,落到里面就行了的。飞船着陆场的选择远不是这样简单,而且它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于9月25日晚上9时10分发射。

神州七号安全返回,于9月28日下午17点37分返回舱成功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