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
聊城天气预报_台前天气预报
tamoadmin 2024-10-25 人已围观
简介1.刘伯温和诸葛亮哪个更厉害些,谁有刘伯温的资料?简介: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判断形势准确,思考细致,能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但是太聪明对皇帝造成了威胁,所以最后悲惨的死去。淮西学校和董哲学校拉开了比赛的序幕。朱元璋平定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生活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矛盾再次激烈起来,大臣们分成两派,开始了新的基于地域的斗争。这些所谓的派系,其
1.刘伯温和诸葛亮哪个更厉害些,谁有刘伯温的资料?
简介: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判断形势准确,思考细致,能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但是太聪明对皇帝造成了威胁,所以最后悲惨的死去。
淮西学校和董哲学校拉开了比赛的序幕。
朱元璋平定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生活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矛盾再次激烈起来,大臣们分成两派,开始了新的基于地域的斗争。
这些所谓的派系,其实都是同乡会,大家说的都是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最大的同乡会是淮西集团。总裁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当时由李善长代理。这个集团寡不敌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国盈、唐河、周德兴,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班底。那时候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是谁,为什么是第一英雄?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亮,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一直在努力。后勤工作不容易,他辛苦,吃力不讨好。朱元璋是个聪明人,所以建国后,他把李善长作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的农田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被授予了“伯爵”的称号。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工资也是厄尔斯中最低的,年薪只有240石,而李善长却有4000石,是刘基的十几倍。刘基在许多重大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他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难解释。朱元璋是一个地方观念很强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多年来只做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很努力。这样的人朱元璋是放心的。相对来说,刘基是个外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比他更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如果你是皇帝,你会允许这样的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不是驯服民众的政策,而是战术的政策。策划一场是非常有用的。况且刘基厚黑学的根也很深。朱元璋不时会想起这个事实,他劝自己不要救韩林儿。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对自己也这样。不杀他就好。你还想要奖励吗?刘基一生聪明,却也忽略了这一点。这也决定了他很难在这场斗争中成为胜利者。
引发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是一个名叫林兵的人,他是李善长的心腹。他因违法被刘基逮捕。查明罪行后,刘基决定杀了他。就在朱元璋不在的时候,李善长急忙去找刘基说情,可是刘基软硬不吃。他也向朱元璋报告了此事。朱元璋大怒,下令立即处死林兵。可惜,这封回信恰好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亲信的命,他想到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刘基只要说出这个借口,就不会拒绝他的恳求。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北京好久没下雨了。老师对天文比较熟悉,这个时候应该不会。”李善长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他知道刘基的天文知识,他以此为借口。例如,刘基坚持要杀死林兵,所以他可以责怪刘基是否会下雨。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谁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但是,刘基的回答是:“杀了林兵就下雨了!”
林兵就这样被杀了。李善长被激怒了,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蓄的能量就爆发了。他煽动许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并不为难刘基。但刘基知道自己不能再在这里呆下去了,于是在那年的八月,他请回了老家。朱元璋临行前头脑发热,想在家乡安徽凤阳建都。与此同时,他正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一个建议。绝对不可能建立凤阳为都城,而北元还有很大的实力,不宜轻易出兵。后来证明他又是对的。
这一次,朱元璋是真的被刘基骗了。刘基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好女人。走之前,他已经下好了自己的棋子,杨仙。杨贤是刘基最好的朋友。他得到刘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备反攻淮西集团。
胡从幕后走到台前。
这个杨贤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建贤等人,并利用官员的权力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料,经常向朱元璋汇报。朱元璋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进行了批评。十一月,召回刘基,委以重任。淮西集团被彻底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胡的故乡是李善长。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但一直不满足。他一直担任治安法官。但他是个能干的人。在李善长的认可下,他成为了淮西集团的新领导。这场斗争将最终在他手中结束。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正当浙东集团如火如荼,准备全力击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刘基的话太直接,他没有我们今天的话的沟通能力。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有了后来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朱元璋与刘伯温的对话充满。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和刘基谈话。双方以宽广的胸怀开始了对话。随着气氛越来越融洽,朱元璋突然变了脸色,用严肃的语气问刘基,如果换成李善长,谁能当丞相?
刘基非常警觉,马上说:“这就由陛下决定了。”朱元璋的脸色更好看了。他接着问:“你觉得杨贤怎么样?”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知道杨显是刘基的人,所以提出这个人先试探刘基。刘基现在明白了,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谈话,稍有不慎,脑袋就会掉在地上!他马上回答说:“杨宪有宰相的才能,但没有他的身量是不行的。”
但是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那汪广洋呢?”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与刘基勾结,于是第二个提出了他。刘基见此举动,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如此。”朱元璋赞赏地看了刘基一眼。他是个精明的人!
他点名第三个候选人:“胡怎么样?”刘基松了一口气,说出了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现在是小牛,但将来一定会摆脱牛犁的轭!”说完这话,刘基知道考试通过了,但是他错了,下一题是致命的。
最后,朱元璋亮出了杀招。他意味深长地说:“我的相位只能由老师来承担。”一般人的心智在极度紧张后都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个错误,这是致命的。他回答朱元璋说:“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但是我恨恶邪恶。让我们慢慢来。”
这句话很不恰当,署理丞相没说,还说所谓嫉恶如仇,就像刘基说的,谁是恶?刘基的昏厥还没有结束,他又补充道:“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都不合适。”朱元璋与刘基决裂。
之后,刘基不再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虽然知道自己的地位不如以前,但还是坚持在朝中为官,支持浙东集团。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容易被小瞧的。武三年,朱元璋亲笔给刘基写了一封书,对他说:“你这么大了,应该留在家里陪老婆孩子。何必留在这里陪我呢?”这意味着我要解雇你,然后离开。刘基不得不回到农村。
吴鸿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去看望刘基,胡的医生给刘基开了一个方子。服药后,刘基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久就去世了。至于刘基的死因,胡案后,医生供认是胡指使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了胡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他派他去拜访刘基。像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是不敢随便动手的。否则刘基不会在他眼皮底下逍遥法外五年。他大概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不管这件事是不是朱元璋授意的,朱元璋对刘基的死是有责任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悲剧。你需要天赋和卓越才能获得国王的信任。但当你聪明到危及一个国王的地位时,那你就离死不远了。刘伯温摸到了这一点,最后被杀。
刘伯温和诸葛亮哪个更厉害些,谁有刘伯温的资料?
《天气预报》这个平台,说大不大,每天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主持人说天气的时间更是短到一分半钟左右;说小也不小,不仅幕后有十五个人组成的专业团队来打造她,而且这是一档全国收看人数最多的天气预报。当然大家除了承担这个节目之外,还要承担其他很多的气象节目。
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无论是各有千秋的主持人也好,还是点评风云的气象编导也好,还是化专业化为通俗化的电视编导也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小片天气。
主持人队伍:宋英杰,是前辈,大家尊称为宋老师或者宋老。屏幕上专业权威的形象,不单单是源自于深厚的气象底蕴,加之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期期节目都坚持原创、坚持说天气,引栏目组众成员竞折腰。每每一句精准到位的点评,总能让深奥的气象数据和图形变得充满生机和神韵。
赵红艳,也是前辈,大家尊称赵姐。如同大家的称谓一般具有亲和力的屏幕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无论阴晴冷暖,总能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天气仿佛也和了韵律、章法。一句轻声的问候像一段暖场的音乐,引领观众不知不觉地进入状态。
裴新华,可谓中辈,大家尊称裴姐,前辈眼中的小裴。知性、成熟、干练、国际化,这几个词用在她身上再贴切不过,指点江山的魅力,让地图在她的手下也仿佛有了生命,恰如其分的拿捏,让天气预报的煽情也变得自然。
杨丹,亦是中辈,大家眼中更像是个邻家的姐姐。清新如一缕阳光映入屋檐,甘甜如一汪清泉沁入心田,甜美的外表下还拥有着一颗寻找天气表情的执着的心,在她的字典里,阳光代表开心,雨天代表伤心,多云代表无奈,阴天代表忧郁,每一种天气都代表一份特殊的心情。
蓝一和冯殊,两位新进联播组的成员,一个如蓝天中的一朵白云,另一个如夏日里的一丝清风;她能传递出感同身受的天气通感,他亦能告诉你权威的另一种表情。
在电视屏幕的后面,还有真正的幕后英雄,那就是每天节目的气象编导和电视编导,一个气象专家、一个电视行家,一个是信息源、一个是解码器。从某个角度来说,气象编导是联播天气预报的核心成员,也是这个栏目组灵魂人物。 在电视天气预报创办之初,还没有引入电视编导这个角色,不过到2003年,随着电视手段的介入,电视手段的丰富成为电视天气预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而诞生了天气预报的电视编导这一角色。
台前幕后的班子交代完了,那剩下“制片人”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呢?天气预报节目是制片人负责制的,简而言之是一个负责统筹安排的大管家。具体细化到每天的节目录制,她需要协调编导、主持人、制作和技术人员、以及化妆、机房、灯光、摄像、制作、传输等各个环节的,以保证每天正常制作和播出,并在节目内容和质量方面起到总体把控的作用。
个人感觉刘伯温牛点,诸葛亮被神化了。。
刘伯温(1311-1375年)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刘伯温纪念网 ://liubowen.memsky
悲剧性结局
刘伯温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
刘基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终结。
1、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李善长这个人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基。
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朱元璋
2、刘基处死李彬,与李善长结怨
李善长被朱元璋引为第一功臣,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了不得的,因为当时朱元璋一共只封了六个公爵,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他们都是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一代名将,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排位居然还在这些人之上,名列第一。他也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
相比之下,刘基也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却只被封诚意伯(伯爵。耐人寻味的是,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是4000石,多出刘基十几倍。
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朱元璋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李善长是他的老乡,而且多年来只在幕后工作,从不抢风头,埋头干活,这样一个人朱元璋是很放心的。相对的,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常常比他还要准确!
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他也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想到了。换了你是皇帝,会容许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吗?而且这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搞阴谋十分有用,外加刘基厚黑学的根底也很深,朱元璋时不时就会想起他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这件事。谁知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
不杀他已经不错了,难道还想要封赏吗?
刘基一生聪明,但也疏忽了这一点。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刘基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首领,此时的优势在刘基一边。
引发矛盾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他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大怒,命令立刻处死李彬。不巧,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也怒不可遏。为了救自己的亲信一命,他想了一个借口,他相信只要讲出这个借口,刘基是不会拒绝他的求情要求的。
他找到刘基,对他说:“京城有很久不下雨了,先生熟知天文,此时不应妄吧。”
李善长可谓老奸巨猾,他明知刘基深通天文之道,以此为借口,如刘基坚持要杀李彬,大可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的身上,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鬼知道什么时候下雨。
然而刘基的回答是:“杀李彬,天必雨!”
李彬就这样被杀掉了。李善长被激怒了,他开始准备自己的第一次反击。
刘基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天文气象,可问题在于即使是今天的天气预报也有不准的时候。
这一次刘基的运气不好,过了很久也不下雨,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已久的能量爆发了出来,他煽动很多人攻击刘基。朱元璋是个明白人,并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这里是呆不下去了,于是在当年八月,他请回了老家。
临走前,正值当时朱元璋头脑发热,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凤阳,同时还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给了朱元璋最后的建议,建都凤阳是绝对不行的,而北元还有很强的实力,轻易出兵是不妥当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又对了。应该说,当时的朱元璋是很理解刘基的,他对刘基的儿子说过,现在满朝文武都结党,只有刘基不和他们搞在一起,我是明白人,不会亏待他的。
朱元璋这次可真是被刘基给蒙了,刘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
杨宪是刘基的死党,他得到了刘基的指示,接任御史中丞,准备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3、胡惟庸从幕后走到台前
这位杨宪也不简单,他韬光养晦,扶植高见贤等人,并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并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不是蠢人,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开始并未为之所动,对李善长依然十分信任,但时间长了,他也慢慢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李善长多有指责。十一月,他召回了刘基,并委以重任。淮西集团全面被打压,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浙东集团眼看就要成为胜利者,李善长十分忧虑,他明白自己已成靶子,淮西集团岌岌可危,而自己又不便亲自上阵,与淮西集团公开叫板;他左思右想,为何不学学刘基呢?找一个代言人,但这个人又不能太有威望,要容易控制。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却一直不得意,总是干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他确是个有能力的人。在得到李善长的首肯后,他成了淮西集团新的领袖。这场斗争最终将在他手中结束。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浙东集团春风得意、准备一鼓作气打败淮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刘基言语过于直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沟通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朱元璋对这个足智多谋的第一谋臣也起了疑心,于是就有了后来那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
4、朱元璋与刘伯温谈话四伏
这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基谈话。双方以拉家常开始了谈话,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元璋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
朱元璋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他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
这又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所以先提出此人来试探刘基。
刘基现在才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他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
但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
这是第二个陷阱,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朱元璋怀疑他和刘基勾结,所以第二个提出他。
刘基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基一眼,这是个精明的人啊!
他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
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说完这句话,刘基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大凡在极度紧张后,人们的思想会放松下来,刘基也不例外,他终于犯了一次错误,这次错误却是致命的。
他回答朱元璋:“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合适,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是恶呢?
刘基的昏劲还没有过去,又加上了一句话:“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
5、第一谋士之死谁之罪?
至此之后,刘基不再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他虽明白自己地位不如前,但仍然坚持在朝中为官,为浙东集团撑台。但朱元璋不是那么好打发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
这意思就是,我要炒你鱿鱼,走人吧。刘基只好回到了乡下。
这时,浙东集团的另一干将杨宪失去了刘基的帮助,很快被淮西派排挤,本人也性命不保,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了。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
刘基明白,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家养老,度此一生。可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胡惟庸成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基,指使手下状告刘基,此时刘基已经没有官位,还能告他什么呢?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实在是至理名言。刘基的罪状是占据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所谓王气实在是个说不清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只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于是朱元璋再次下诏处罚刘基,官都没了,还罚什么呢?朱元璋有办法,他扣除了刘基的退休金。
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证。
但这次,他又错了。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这点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后,医生供认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刘基的。这也成为了胡惟庸的罪状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刘基之死朱元璋是负有责任的。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
胡惟庸胜利了,他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打败了浙东集团,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刘基。现在他大权在握,李善长也要给他几分面子。
但他真的是最后的胜利者吗?历史的回答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