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

气象预报员先进事迹_气象预报员工作

tamoadmin 2024-12-13 人已围观

简介1.牧星人的背景事迹留言条是指找人没有找到,又没有时间等候,只能留给对方一个简短而明了的条据。 留言条的格式也分三部分:称呼、正文、署名和日期。 称呼要顶格写,条子留给谁就称呼谁。 在称呼下一行空二格写正文,简单明了的把你要给对方说的事情写清楚。 在正文下面写清楚谁留的条子,并在署名的下一行写清 年、月、日。 称 呼: 正 文: 署名和日期: 范例: 刘磊同学: 原定星期日的春游改在星期六了。原因

1.牧星人的背景事迹

气象预报员先进事迹_气象预报员工作

留言条是指找人没有找到,又没有时间等候,只能留给对方一个简短而明了的条据。

留言条的格式也分三部分:称呼、正文、署名和日期。

称呼要顶格写,条子留给谁就称呼谁。

在称呼下一行空二格写正文,简单明了的把你要给对方说的事情写清楚。

在正文下面写清楚谁留的条子,并在署名的下一行写清 年、月、日。

称 呼:

正 文:

署名和日期:

范例:

刘磊同学:

原定星期日的春游改在星期六了。原因是气象台预报星期日有中雨。上午八时在校门口集合,请你准时参加。

同学:王明

1995年3月31日

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

①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 ”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有的在“通知”前面写上发通知的单位名称,还有的写上 通知的主要内容。?

②称呼: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在第二行顶格写。(有时,因通知事项简短 ,内容单一,书写时略去称呼,直起正文。)?

③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因内容而异。开会的通知要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 、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开什么会,还要写清要求。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所通知的目 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作法。?

④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

写通知一般用条款式行文,可以简明扼要,使被通知者能一目了然,便于遵照执行。

〔例文〕?形成文书的事务性通知:?

通知?

各分公司各厂:?

为贯彻市安全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落实我公司安全生产事宜,总公司决定召开1999年度 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参加会议人员:各车队队长,修理厂厂长。?

2?会议时间:5月3日,会期1天。?

3?报到时间:5月2日至5月3日上午8时前。?

4?报到地点:第二招待所301号房间,联系人:赵爱国。?

5?各单位报送的经验材料,请打印30份,于4月20日前报公司技安科。?

特此通知? ××总公司?

××××年4月15日?

倡议就是倡导、建议。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建 议性的专用书信。如提议开展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书;给希望工程捐款的倡议书等。这些 号召性的书信或公诸报端,或张贴校园,都是倡议书的范例。?

倡议书遵循书信的一般格式,又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而言,分为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 议的,以及倡议日期等几个部分,同一般专用书信差不多。特点在于第一行不写称呼,而是 写倡议题目,如“关于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关于成立学雷锋小组的倡议”等。接着 在另起一行的顶格处写号召的对象。但称呼不像书信那么实指,而是泛指。有时也可以不写 称呼,而直接写正文。

〔例文〕?倡议书?

全校师生:?

今年我国长江流域和嫩江流域,发生了建国以来的特大洪水,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我们倡议全校师生 捐款捐物来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一分钱,一件衣”,钱物有价,情义无价,贵在大家 的支持。希望大家尽己所能,热情地伸出友谊的双手,为灾区人民作出奉献

××中学学生会?

1999年×月×日?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感谢信格式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题目:感谢信

顶格:敬爱的XXX:

空格:具体 感谢之情

靠右:人物

靠右:日期

牧星人的背景事迹

修改病句

是从北京出发,在路上一共三天。

12、 我们看到的那只鸟,羽毛是那么鲜艳那么俊俏。

13、 火辣辣的阳光暖和地照射着大地。

14、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赖宁的英雄事迹。

15、 一切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

16、 这学期我们班差不多根本没有不及格的。

17、 《穷人》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18、 开完联欢会,都回家去了。

19、 在抗洪抢险斗争中,许多先进人物的事迹令我一辈子终生难忘。

20、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

21、 台上插着鲜红的彩旗。

22、 不管你信不信,事实才是事实。

23、 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无悔奉献的精神。

24、 我中队全体少先队员通过并讨论了中队活动。

25、 我的业余爱好是喜欢打乒乓球和集邮。

26、 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27、 在新年联欢会上,同学们演唱了许多精彩的节目。

28、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赖宁的英雄事迹。

29、 一切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

30、 这学期我们班差不多根本没有不及格的。

31、 经过老师的讲解,使同学们都明白了这个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偌大的房间里,54台计算机整齐有序地排列着,除了前方大屏幕上显示的北京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在不停地变换跳动外,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然而,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当“神舟”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的关键时刻,空气中弥漫着的紧张气息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里是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指挥大厅。

在人们眼里颇具神秘色彩的测控中心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辉煌历史。不久前,记者走进测控中心,亲身感受到了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展壮大和一代代航天科技人员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太空抢险让卫星“起死回生”

这是一组让人骄傲的数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建40年来,以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圆满完成了6艘“神舟”飞船、100余颗卫星发射测控、回收任务和在轨航天器的管理任务。

2006年10月的一个夜晚,我国一颗在轨运行卫星突然发生严重故障,卫星姿态失控,在太空急遽翻滚。

险情就是命令。中心立即组织30余位专家进行攻关,全力抢救。卫星姿态的变化,受到空间磁场、高空大气、重力梯度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国际航天领域里,这是一个令许多专家犯怵的技术难题。对于中国航天测控人来说,掌握失控卫星姿态的变化规律,也是一项重大的新课题。

在那些紧张的日子里,专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可以利用数据进行不断修正的姿态预测方案。在经过一次次的仿真模拟,一次次的技术验证,一次次的方案完善后,中心终于准确预测出12月上旬是最佳的抢救时机,错过这个战机,国家耗巨资研制的卫星就可能永久地失控,成为太空垃圾。

然而,即使是这个千辛万苦获得的最佳抢救时机,每次可供利用的控制窗口也只有短短的10秒。按传统方式实施抢救,发送指令和数据的时间至少需要30秒。新的困难又摆在了专家们面前。

又是几个不眠之夜。最终,他们通过调整指令结构、创新判别方式、改进程序设计等途径,把遥控发令时间成功缩短到了8秒以内。随着一条条指令的发送、一块块数据的注入,失控69天的卫星,终于在中国航天测控人的手中起死回生,恢复了正常运行。

就在这颗卫星抢救成功后不久,又有一颗在轨运行的卫星因为出现故障与地面失去联系。测控人员征尘未洗,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先后解决了卫星姿态预报、窄波束天线条件下的测控实施、小推力轨道机动等三大技术难题,最终使卫星成功定点。

由于我国测控十分有限,因此太空抢险工作的难度极高,然而,凭借测控人员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还是将一颗颗故障卫星成功修复。2001年,及时排除太阳能帆板故障,使危在旦夕的某通信卫星重新恢复功能;2002年,奋战6昼夜抢救超期服役的某卫星;2003年,某海洋卫星告急,用紧急测控方案,准确注入指令,使卫星恢复安全状态……

“一键重千钧。”测控人员这样描述他们肩负的责任。是的,一条指令发出去,有可能让卫星起死回生,也有可能使卫星的寿命从此终结。几十年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科技人员以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拼搏创新精神,多次成功地进行太空“抢险”,确保卫星安全运行,为国家挽回了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

秦岭脚下走出一支肩负神圣使命的队伍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40年前。1967年6月23日,一支肩负着神圣使命的队伍来到了秦岭脚下,自此开始了我国航天测控事业光荣而艰难的征战。从60年代末用最简陋的设备,成功预报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经过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时间,到今天我国航天测控综合能力跨入世界前列,航天测控人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

“那是一段小米加的科技攻关年代。”说起我国航天测控事业起步时的艰难,1968年就来到测控中心的高级工程师胡正海至今仍记忆犹新。

对于普通人来说,航天测控是一个太过抽象的概念。没有火箭发射时大地震颤、烈焰奔腾的壮观场面,有的只是测控人员埋头于无穷无尽的数据堆里默默无闻的工作。然而,对于航天工程来说,火箭升空一瞬间的辉煌仅仅是一个“序幕”,一个航天器从发射升空到寿命结束,都需要对它进行不间断的测量和控制,在发生故障时,还要及时进行抢修,以保障它正常运转,完成使命。而承担这些任务的就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广大科技人员,人们形象地把他们比喻为“牧星人”。

年,我国准备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测控这种卫星的技术十分复杂,而且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发达国家测控这种卫星时,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运算速度达每秒百万次以上的高性能计算机。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那时只有4台晶体管计算机,加在一起的运算速度也只有每秒几十万次,总内存量不如一台现已被淘汰的286微机。严格说来,这样的设备是不具备执行任务能力的。

“绝不能让测控系统拖了国家航天发展的后腿!”中心人员暗下决心。他们大胆探索,提出用软件来弥补硬件不足的想法。即用科学的测控、灵巧的总联程序、精细的软件设计来弥补计算机处理速度不够和内存不足的缺陷。经过反复试验,他们通过4台计算机并联,应用新的测控方案和测控软件,满足了通信卫星的测控需求,确保了测控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次,国外航天专家到中心参观,看到这4台落后的计算机,怎么也不相信用这样的设备能实现对通信卫星的测控,认为中心把先进的计算机藏起来了。

“我们是用落后的设备完成了尖端的任务,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也觉得太神奇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胡正海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辉煌背后是几代航天测控人不懈的努力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又承担起飞船的返回搜救任务。

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刻。

2003年10月16日凌晨6时30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飞天梦想的“神舟”五号飞船,准确地在内蒙古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中心创下了预报落点和实际落点仅差1公里、空中搜救分队50秒赶到返回舱落点两项世界航天奇迹。

“40年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能够屡创航天测控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航天测控领军人才。”中心党委书记张胜勤如是说。

回顾测控中心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代航天测控人留下的坚实足迹。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大家都在欢庆,有一个人却凝望着神秘的苍穹在想,这颗卫星的轨道精度是多少?这名科技工作者就是中科院院士、原中心总工程师李济生。原来,限于当时的技术和设备水平,只要求中心计算出卫星运行轨道,对轨道精度没有提出要求。而测定轨道的精度越高,对卫星进行控制的质量就越高。李济生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建立高精度的卫星轨道确定系统。从那一刻起,他开始了多年的不懈求索,测定的轨道精度从几公里级———千米级———百米级———十米级———米级,实现了一次次成功的超越。

巫致中,作为1963年大学毕业的数学力学系高材生,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用科学的语言编制一套“信息流程”,将卫星和地面联成一条测控回路,使地面的指令能发到卫星上,卫星上的信息能传到地面,实现人对卫星的精确测量和及时控制。从第一颗卫星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再到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巫致中编制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流程”,每一次都是艰难的突破,每一次都是创新的跨越。

进入新世纪,又一批航天测控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199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余培军,是中心技术部的副总工程师,已参加了30多次卫星和飞船的测控任务,取得了10多项高等级科研成果。

软件室高级工程师李恒年今年刚过40岁,在执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他对“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的实际测量数据进行了复杂的分析建模,创造性地提出了返回舱气象风修正落点预报方法,成功地将飞船返回舱的预报落点,由10公里的精度提高到1公里以内。

作为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祥地,在40年的征程中,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先后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飞船回收、多星管理”五大跨越。

“历尽千难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面对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航天测控事业,一代代航天测控人员用他们的热血和忠诚铸就了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一座又一座丰碑。如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牧星人”正用他们无限的壮志豪情继续编织着更加美丽的太空神话。